亏损面不断扩大 煤制油向何处去?
在国际石油价格低位运行、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税负居高不下、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共同打压下,煤制油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煤制油未来发展空间应该向何处去?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业内专家,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座大山”令煤制油深陷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欧佩克及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限产保价意见渐趋一致、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速放缓等诸多因素推动下,国际原油市场走出小幅牛市行情。1~5月,北海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53.17美元/桶,同比上涨29%;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现货均价50.42美元/桶,同比增长27%。3季度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更是接连刷新近两年新高。10月27日,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大幅攀升至60.44美元/桶,突破了此前业内普遍认为的60美元/桶“天花板”;10月31日,北海布伦特原油12月期货价格更站上61.37美元/桶的高位。世界银行预计,2017年,国际原油均价将达55美元/桶,较2016年上涨29%。
多家机构预测,将于11月底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欧佩克成员国第173次会议,达成延长限产协议的可能性极大。这势必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继续走高,甚至可能问鼎65美元/桶。根据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自然会带动国内汽油、柴油等成品油价格走高。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年内至少还会迎来两连涨,92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年涨幅有望达到400元/吨。届时,其含税零售价可能分别高攀至8900元/吨和7400元/吨。
但记者的调查是:即便如此,煤制油企业依然无法摆脱亏损。
其一,截至11月3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虽然上涨次数多于下调次数,但平均下调幅度显著大于上调幅度。前10个月,我国成品油价格比年初下跌了50元/吨。这意味着,即便11~12月能够分享成品油价格上调带来的收益,但由于时间短,根本无法弥补前期的亏损。
其二,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且高位运行,极大地增加了煤制油企业的生产成本。今年,国内煤炭市场在承接了去年的翘尾行情后,始终保持高位运行。1月,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高达620元/吨,同比暴涨250元/吨,涨幅达67.57%。随后虽有所波动,但目前仍攀升至700元/吨左右,全年均价预计达630元/吨,与2016年均价450元/吨相比,上涨180元/吨,涨幅达40%。按3.6吨标煤生产1吨油品及化学品计算,煤炭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煤制油加工成本抬高780元/吨。
其三,税负居高不下令煤制油企业雪上加霜。按照目前税率,结合目前的煤制油成本和价格,若企业全部生产油品且严格纳税,吨产品将亏损1500~2000元。
“正是受到上述‘三座大山’压制,今年煤制油企业的日子更加艰难,绝大多企业已经亏损。就连盈利能力最强的伊泰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预计全年也只能实现盈亏平衡,创投产以来最差记录。”伊泰集团总工程师姜建生说。
全球“去油化”煤制油首当其冲
煤制油不仅当前效益差,长远看前景也难以乐观。许多业内专家这样表示。
石油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指出,煤制油无论经济效益还是能源转化效率都差强人意。随着水资源与大气环境约束的加大,煤制油项目的环保投资将大幅增加,盈利能力会持续下降。建议在煤炭价格超过500元/吨地区,不要再布局煤制油项目,因为这样的项目根本不会盈利。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史献平表示,在当前油价情况下,煤制油显然难以盈利。即便国际原油价格攀升至55美元/桶以上,如果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甚至继续上涨,税负不能减轻,煤制油企业估计仍难盈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说,我国炼油行业总体已经过剩,后期还会加剧,将导致煤制油企业长期在低油价和高煤价的夹缝中生存,很难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首席专家李大鹏认为,从供给看,全球原油平均成本约30美元/桶,欧佩克国家平均成本仅15.4美元/桶,沙特、科威特的原油成本更只有10美元/桶;非欧佩克国家中成本最低的俄罗斯,也不过17.3美元/桶。就连此前大家认为成本高企的美国页岩气(油),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目前也只有30~40美元/桶。综合来看,全球约60%的原油生产成本不会超过30美元/桶。从需求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各国减少传统燃油车产销量计划的实施,都会对煤制油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专家们的预测正在或已经变为现实。
2017年9月初,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公开表示,工信部已经启动相关研究,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我国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国家汽车政策的这一变化,立即引起国内汽车制造商的重视,纷纷采取措施,调减传统燃油车生产计划。
2017年7月,被吉利汽车收购的沃尔沃汽车公司宣布,从2019年开始,该公司新上市的车型都将配备电动机。
2017年10月22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香格里拉计划”,2025年开始全面停止销售传统意义的燃油车。
比亚迪汽车股份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在2017年9月21日的媒体圆桌会议上更大胆预测:中国到2020年公共汽车可能实现全面电动化;2025年将不再生产汽油车;2030年将全面普及电动车;国内原油增长率在2020~2030年间将降至1%左右。
记者了解到,在全球范围内,约80%左右的原油用于交通运输领域。这其中,汽油和柴油又占交通运输领域石油消耗量的85%以上。中国对应的数据则分别高达83%和88%。这意味着,一旦传统燃油车限产限售计划得以实施,石油消费量将锐减50%以上。届时,全球原油市场供大于求将长期存在,煤制油企业指望油价大幅上涨轻松盈利已无可能。
精细化之路难成煤制油支撑
面对窘境,部分专家将煤制油的希望寄托在生产高端精细化学品上。他们认为,煤制油不仅能生产汽油、柴油、润滑油、高端航空燃油等油品,还能生产石油化工生产中不易得到的高品质高碳醇、长链烯烃、高凝点石蜡等。尤其高温费托合成工艺使其产品更加丰富。其中,烯烃含量达到40%左右,且大部分是直链烯烃。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比如,烯烃在石油路线中产量少,可进一步加工成表面活性剂、聚烯烃、橡胶填充料等,产物中所含10%的含氧化合物,可分离提纯生产醇、醛、酮、酸等化学品。
许多人都知道南非萨索公司的例子。该公司煤制油总产能已达到760万吨/年,产品除油品外,还开发生产了如合成表面活性剂用的高碳醇、烯烃、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酸酯、环氧乙烷和乙氧基化合物等6大类130余种产品。借助丰富的高端精细化学品,近几年无论国际原油市场如何波动,萨索公司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盈利。2013年,该公司实现利润200多亿元,其中,占总产量40%的精细化学品贡献了70%的利润。
在国内,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公司也是这样取得成功的。据姜建生介绍,2014年至2016年,在其他煤制油企业利润大幅萎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得益于多产煤基制合成蜡、液体石蜡、稳定轻烃等化学品、尽量压缩成品油产量,以及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超负荷率运行,伊泰公司实现了较好盈利。其中,2014年净利润1.74亿元;2015年净利润1087万元;2016年净利润2100万元。
但不少煤制油企业认为,再怎么改,其产品中至少50%还是油品。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栗进波向记者透露,虽然公司实施一系列节本增效、多产化学品少产油品等措施,但其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装置仍无法盈利。
“高端精细化学品虽然利润率较高,但市场容量很小,很难成为煤制油企业摆脱困境的支撑。”姜建生坦言。
比如微晶蜡、特种蜡等高端蜡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也就3万~5万吨;高档润滑油年缺口约35万吨;表面活性剂市场已经饱和;高碳醇年需求量虽然高达80万吨,但自给率已经达到70%以上;稳定轻烃价格较低,利润空间不大。其它如烯烃、环氧乙烷、丙烯酰胺,以及含氧的醛、醇、酮类化学品,有的已经过剩,有的即将过剩,发展空间同样不大。
“如果建成、在建、拟建的上千甚至数千万吨煤制油项目全部改产高端精细化学品,将使相关产品市场很快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缩减。届时,煤制油企业又将面临新的困境。”姜建生说。
严控产能走高端差异化之路
那么,煤制油行业的出路到底在哪呢?
顾宗勤说,我国煤制油整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不应放弃这一制高点。后期应继续开展技术攻关和研究,尤其要在系统集成优化方面下功夫,解决工业化装置存在的水耗高、污水产生量大、能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进一步降低投资强度和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以此拓宽行业生存空间。
史献平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说,煤制油系统集成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分离和利用方面的工艺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目前,百万吨煤制油项目整套水处理系统单项投资接近10亿元,吨水处理直接运行成本更高达30~40元。如果能够通过系统集成优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重复利用和废水处理量,可以大幅降低煤制油项目综合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李大鹏则提出新技术与多联产提升煤制油项目盈利能力的思路。据他介绍,由延长石油集团联手相关单位共同开发的煤热解气化一体化技术、大型输运床气化技术均通过了中试验证,正在进行大型工业化工艺包设计。经模拟测算,采用煤热解气化一体化技术,煤焦油收率可达15%以上;大型输运床气化技术,不仅煤种适应范围广,且单炉日处理煤量达5000吨。若将两种技术耦合,建成大型煤热解-气化-制油-发电,或煤热解-提油-气化-化学品-液化天然气装置,则吨油品的成本可较煤直接或间接液化降低20%以上,大幅提升煤制油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王基铭表示,煤制油可作为石油多元化探索路径的储备技术,不可重复示范,切忌盲目扩大产能。通过技术进步,煤制油可生产国内短缺的高端差异化产品,形成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互补的发展格局。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2020年,煤制油产能将控制在1300万吨/年以内。这比此前传言的3000万吨产能锐减了近6成。这表明,政府已经采纳了专家们的建议。
记者了解到,经过各方不解努力,目前煤焦油加工项目已经被列为“资源再利用”项目,获得不再缴纳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据透露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在试生产期可免缴成品油消费税;其他煤制油企业,只要生产了一定比例的化学品,大多也获得地方税务部门默许,未严格缴纳成品油消费税。
开弓没有回头箭。已经上马的煤制油项目,只有且行且珍惜,不断进取,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