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日前发布了《 “无废无异味工厂”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2021年底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环境无异味的“无废无异味工厂”,到2023年底完成“无废无异味工厂”示范企业建设。在全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无废理念正在变成一个现实。
氢能催生源头控废
在蓝色管线上,国内首套国产化煤焦制氢装置每小时可将煤焦转化为12万立方米的氢气,氢气注入下游大型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与渣油反应生成清洁油品。这是镇海炼化从生产源头规划清洁生产的一个缩影。
新装置班长的胡晓平,一年之前见证了这项中国石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功落地。“全加氢工艺从源头控废,这可能是传统工业生产的一场绿色革命。”胡晓平道。
相比以往每小时产9万立方米氢气的重油制氢装置,新装置的效率提升了33%。两套制氢装置开动,氢气产能极大丰富。
制氢装置率先扩能,无疑鼓足了《方案》中提到的“源头控废”的底气。镇海炼化发展部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正是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在新、扩、改建装置的工艺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优先选择物耗、能耗低及“三废”排放量少且易治理的工艺,从产废源头进行减量化,能减则减。
工作人员举了一个简单例子,方案计划2020年7月完成专用油品加氢精制工艺改造,同时停用原有的碱洗精制装置。对于精制除硫,若采用传统碱洗工艺,会产生含金属钠离子的废弃物,但若加入足量氢气除硫,则最终得到具有经济价值的硫磺。
工业版“垃圾分类”
作为安全环保部环保室的负责人,高根煜面临一个新问题:“源头控废”无法根除的废物,如何减量化?
《方案》指出,在优化生产工艺和操作管理“能减则减”的基础上,做到 “应分尽分”,并且 “可用尽用”。而高根煜手中草拟的“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奖励办法”,是《方案》落地的重要支撑。
在高根煜的固废列表中,固废已细分为20余种,对应不同处置措施。譬如生化活性污泥属性鉴定,若鉴定为一般工业固废,则送锅炉掺烧处理;正常生产产生的浮渣和可回炼废白油,全部内部消化;炭黑进电站作为发电动力,基本达到不外送的目标;探索有机废液等废弃物内部处置的可行性论证。
关键词“可行性”在《方案》中出现多达12次。“目前全国同类企业没有先例可循,只能靠自己摸索可行性。”高根煜皱眉道。20年前,青年时期的高根煜见证了镇海炼化率先开展污水治理和清洁生产。20年来,镇海炼化基本实现炼油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烟气排放实现了脱硫塔一炉一塔配置和炉内脱硝,固废量最大的锅炉灰渣全部用作建筑材料。
“依然是那个吃螃蟹的人。”高根煜笑道。
打造无异味工厂
春夏之交,绿化面积达42%的镇海炼化厂区里有着全国唯一石化企业白鹭天然栖息地。
白鹭被称作“生态监测师”,厂内大部分区域已很难再闻到异味。而负责气污染防治的孙达,正想办法处理储罐区、装卸区、曝气塘等暴露在空气中的VOCs。
“尽管VOCs的排放量不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十分之一,但相关区域直接作业的员工仍然可以明显闻到异味。”环保室气污染防治主办孙达坦言,“要说谁最在意环保,一定是我们厂里员工最在意环保。”
孙达将“无异味”写进了《方案》的最后一部分。2020年以来,孙达与同事全面排查厂区12项VOCs排放源,推进系统化整治,计划对油罐、装卸区、曝气塘进行密封改造,分步实施,回收气体,环保处理,各项完成时间节点一清二楚。
全面无异味工厂进入倒计时,离不开过往的实践探索。早在2012年“碧水蓝天”环保治理行动的统一部署下,镇海炼化启动对无异味工厂的创新研究。2017年,国内首套延迟焦化密闭除焦技术在镇海炼化应用,全装置废气统一收集和治理,该项技术随后在国内多家炼厂推广运用。2018年,厂区300余个油罐中的50个,提前进行密闭改造。
今年5月,浙江省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而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镇海炼化,无疑是“绿色浙江”版图里的一块“绿色石化”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