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发布,为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同时也着墨细化、完善了煤炭行业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对于煤炭行业而言,“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需要不断探索的关键命题。
现状:困难与挑战并存
在煤炭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效益还是要环境的矛盾始终存在。煤炭在作为能源保障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土地与生态环境问题,并带来崩塌、滑坡、泥石流、植被退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与村庄搬迁等系列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及社会矛盾比较突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汤家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来看,煤炭行业想要做到发展与环境友好,还有一段路要走。就复垦来说,按照我国当前对于煤矿的要求,是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模式进行复垦,且复垦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煤矿的复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填,需要耗费人力、财力以及时间。“尤其是时间。”汤家轩说,“有时复垦后的煤矿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去维护,因为矿权依旧没有发生变更,但这期间,企业并无收益,土地也没有产出,土地权属问题难以解决。”
《征求意见稿》总则第十三条指出,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征求意见稿》第六章新增、完善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共八条,分别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要求、生态修复制度、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矿区修复、商品煤质量管理和煤炭使用与排放。
可见,本次《煤炭法》修订,依然坚持煤炭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但同时也意味着,煤炭行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
解决方式:合理开采 追求高质量发展方式
那么,煤炭行业的发展应如何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呢?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张敏,她认为: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合理集约开采,追求高质量发展,而非一味追求数量是保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征求意见稿》总则的第十二条,强调了煤炭清洁高效与综合利用,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支持发展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煤炭企业应当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对煤炭、煤共伴生资源、煤矸石、矿井水等实施协调开发和综合利用。
自2008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首次从国家层面上提出建设绿色矿山和发展绿色矿山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2020年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此后全国矿业及矿上企业掀起了建立、发展绿色矿山的热潮。这就从根本上将单纯开采的开发方式逐步转向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虽然煤炭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触发了环境问题,纵观近几年出台的相关政策,纷纷致力于修复生态、防治大气污染、加大散煤治理力度以及推动煤炭资源的综合、高效、清洁利用。同时,对于前面提到的采煤塌陷区复垦问题,虽然矛盾犹存,但各地政府和煤炭企业投入大量精力整治、实施了一批成功的实践工程。
相关文献表明,从农业复垦方面来看,山东省济宁市通过动态采煤沉陷区预复垦治理,实施了南阳湖农场一二分场采煤沉陷区农业复垦工程,治理济宁二号矿采煤沉陷区511.52公顷,恢复耕地351.34公顷,改变了采煤沉陷区季节性积水及地表倾斜现状,使采煤沉陷区成为可持续利用的高产、高效农田。还有济宁邹城市应用农业复垦技术成果连片复垦治理采煤沉陷区1000公顷,建立了不同的生态复垦示范园区,使复垦高质量农田的时间缩短了2~3年,实现了区域农业景观再塑。不仅如此,对于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还可以城市建筑群建设(安徽省淮北市)和人工湿地建设(江苏省徐州市)的方式进行治理。
未来:创新技术将推动煤炭行业绿色发展
从煤炭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中撰文,强调了升级技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推动煤炭行业朝着清洁、绿色方向发展。他认为,我国的煤炭消耗主要有四个途径,分别为:燃煤发电、散煤燃烧、工业用煤和煤化工。对于发电用煤,做好洁净、高效的技术升级改造,十分重要。以先进企业为标杆,煤电节能、高效潜力不小。而对于散煤来说,散煤的燃烧最是污染且低效,应该以各种清洁取暖尽快替代散烧煤,这也是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此外,对于工业用煤,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用煤来说,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创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最后,对于煤化工行业来说,如煤制油、煤制气,作为技术储备,我国已有一定规模的安排。由此可见,升级技术提升了煤炭多途径的利用方式,使煤炭行业的发展更加清洁、高效。
同样,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也指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关键意义。他认为,煤炭企业要贯彻十九大精神,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开发新动能,实现企业由规模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的转变。
要提升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瞄准制约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与转化应用。要坚持科技驱动战略,突出技术的撬动力,以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快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还要凝心聚力提升企业软实力。企业实现转型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硬实力,而且也需要理念、文化、品牌等软实力。理念上要着力培育创新创业、自立自强和成就一流企业精神;文化上要吸纳融合优秀文化因子,培育充满正能量的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品牌上要确立铸造强劲竞争力的国际化品牌定位,制定实施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以获得社会普遍认同为目标,以持续创造客户价值为宗旨,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精准定制、精致配套,提升品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