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当前“三重”任务落实促进经济趋稳向好工作方案》和省政府办公厅《“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工作方案》要求,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总书记视察甘肃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抓住新材料革命发展机遇,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切入点,发挥科研、资源、产业、人才等比较优势,以创新驱动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着力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与专用装备,延伸拓展产业链,培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二)主要目标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到2020年,新材料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左右,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整合构建一批新材料产业创新载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培育5个左右省级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创建10个左右以新材料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产业体系初步完善。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初步形成镍钴新材料、铜铝新材料、电池材料、羰基金属、高性能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水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氟材料、碳基新材料、凹凸棒改性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生物质材料、记忆合金材料等16个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引领带动作用强的省级以上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聚集发展。
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防建设需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创建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10%,新材料产业对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拓展新材料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端结构材料等新材料,加快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材料等重点领域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新型电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领域加速发展,轻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所需新材料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工业所需新材料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重点任务
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基地和园区为载体,培育发展一批有影响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建设。 依托金川公司打造国家镍钴新材料创新中心。支持金川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复旦大学等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建立长期科研关系,与中国航天发动机公司、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建立装备制造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构建镍钴新材料“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制造企业+下游用户”科技创新联盟,打造国内最大的镍钴新材料深加工和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电池材料国家产业中心。依托敦煌西域特种新材料公司打造省级聚芳硫醚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敦煌西域特种新材料公司以中国工程院薛群基院士、蹇锡高院士、王玉忠院士、瞿金平院士等知名专家为核心,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兰州化物所、中材科技公司、中煤科工集团等28家单位,设立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产业创兴联盟,打造贯穿技术、人才、装备、政策和国际合作的全创新链生态系统,争取较短时间内在聚芳硫醚产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带动科研和产业群体同步壮大。依托金川公司和中科院化物所打造省级羰基(原子态)金属材料创新中心。依托金川公司和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和甘肃虹光电子公司、天水风动工具公司等企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梅雪松教授(长江学者)、吴九汇教授,扩大羰基金属产品线,成立羰基金属制备工艺研究和应用中心,在羰基金属电磁屏蔽、纳米材料、金属3D打印、硬质合金等领域占领科研和产业高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羰基金属膜装备、3D打印零部件、高端军用磁屏蔽电子产品产业群。依托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打造省级凹凸棒材料创新中心。支持以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王爱勤研究员为核心,兰州化物所、兰州大学提供技术支持,联合西北永新公司、甘肃海瑞达生化公司、甘肃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联合成立凹凸棒材料产业联盟,在杂化染料、土壤保水剂、重金属治理、吸附材料领域增强科研实力、扩大产品规模,形成在国内技术领先、产品质量稳定的产业群体。其他新材料方面,密切关注科研突破领域和产业发展、企业投资重点,争取再培养几家有战略优势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责任市州:金昌市、兰州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等市州工信委,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完成时限:2020年
(二)提升有色冶金新材料产业规模。镍钴新材料重点发展镍及镍基合金、钴基合金、镍钴铜粉体材料、镍钴铜金属盐化工材料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积极发展系列四氧化三钴、系列三元前驱体、电池正极材料,带动电池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发展,加快推进金昌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铜及铜合金新材料以发展高纯铜、白铜系列产品、高性能铜合金及其加工材等为方向,方面继续加强高强耐磨黄铜合金、新型高效冷凝管、新型变压器铜带、高铁用铜合金配件及高强耐腐蚀合金、高纯无氧铜带材、电解用异形导电铜排和复合导电棒、铜包铝、钛包铜复合材料精密铜管、锡磷青铜合金、高铬铜微晶合金材料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和延伸产品,形成小批量生产,推进产品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提升。钢铁新材料方面积极开发特种不锈钢、核电、交通等高品质特殊钢,重点推进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高氮控氮奥氏体不锈钢、超级奥氏体耐蚀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生产技术,加快船用高品质耐蚀船板和核电用不锈钢等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责任市州:兰州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定西市等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依托我省化工原料和技术优势,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优化布局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加快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异氰酸酯、高性能氟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树脂、水性高分子材料、环保功能树脂及涂料等先进化工新材料及专用化学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延伸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化工材料等下游产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责任市州:兰州市、白银市等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四)大力发展电池材料。发展四氧化三钴、镍钴锰/镍钴铝三元前驱体、镍钴锰/镍钴铝三元阳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石墨负极等电池材料,引入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制造和电池负极、隔膜、电解液等产品配套企业,延伸电池材料产业链,促进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发展。
责任市州:兰州市、白银市、金昌市等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五)加快发展羰基(原子态)金属材料。加快羰基金属粉末、羰基金属纳米材料、固体润滑、硬质合金、电磁屏蔽等产品技术转化,推动羰基铁、羰基镍、羰基钴、羰基钨、羰基钼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责任市州:金昌市工信委,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六)加快发展凹凸棒材料。加快凹凸棒石霉菌毒素吸附剂、黏土矿物纳米复合杂化颜料(钴蓝)、凹凸棒石黏土/生物炭重金属土壤修复剂、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研究和产业化转化。加快农林保水剂的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服务旱作、戈壁农业发展。
责任市州:白银市、张掖市等市州工信委,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七)推动发展生物质材料。继续扩大变性淀粉、无钒功能粉制品、高级生粉、质涂料、水性木器漆、装饰板材、粘合剂、印花糊料、可降解包装、医用辅料等生物质材料产业规模,发展植物空心胶囊原材料产业、医用润滑粉、食用生物原料等,把马铃薯种植、植物油等农业和新材料制造业有机联系起来,形成高效农业—工业材料—生物质消费品产业链条。
责任市州:兰州市、定西市等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产业布局
(一)金昌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1、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依托金川公司等企业发展以新材料为基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企业与中航工业公司航空发动机公司战略合作,在金昌打造以镍钴合金、钨钼合金为原材料的汽轮机叶片制造、涡扇发动机叶片制造,提高叶片耐温温度和真空条件下合金成型技术水平,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推动高温合金、耐蚀合金产品打入军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白铜管产品在舰船用军品直供,开发并实现汽车同步器齿环管、B30系列白铜管、高品质黄铜棒规模化生产,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提高异型管、无氧铜管、无氧铜棒等附加值较高产品在紫铜加工材中的占比。到2020年,金川公司有色金属新材料产能达到67万吨,产品销售收入超过350亿元,实现利润过3.3亿元。具体形成电工材料45万吨/年,铜及铜合金加工材3万吨/年,镍及镍合金加工材6000吨/年,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制品5.9万吨/年且高附加值产品产能占70%以上,电池材料3.5万吨/年,电镀材料10.8万吨/年,贵金属材料20.9吨/年,高纯金属60吨/年的生产能力。争取到2025年,金川公司新材料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占到金川公司总产值一半左右,成为国际上知名、国内最大的镍、铜、钴新材料龙头企业。
2、金昌羰基金属产业园。依托金川公司、中科院化物所等企业,在金昌等地布局羰基金属生产基地,并积极引进一批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群体。利用羰基铁粉开发多种磁性材料粉、隐身材料吸收剂、触媒催化剂、粉末冶金粉、陶瓷或金刚石粘连剂等产品,进一步完善羰基镍粉、羰基钴粉、羰基钼粉(纳米金)、羰基钨粉(纳米级)、羰基镍铁合金粉(高品位磁性粉)、羰基铁钴合金粉等产品生产工艺和产量规模。利用羰基金属原子级包覆技术,开发高性能加工刀具、耐高温材料、特殊功能材料,形成一批羰基金属应用产业。利用羰基金属开发一批高性能负载型催化剂制备新技术,催生甘肃催化剂产业快速壮大。加快羰基金属3D打印粉末产业化,实施一批3D金属打印产业化项目。依托金川公司等企业发展羰基金属产业的同时,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羰基金属产业项目落地甘肃3-5个,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责任市州:金昌市工信委,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完成时限:2020年
(二)酒嘉冶金有色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1、嘉峪关工业园区不锈钢产业园。依托酒钢集团、三威公司和海斯特公司,围绕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建设及生活、医疗器械等领域需求,发展特种不锈钢、核电等高品质特殊钢、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高氮控氮奥氏体不锈钢、超级奥氏体耐蚀不锈钢、双相不锈钢、高品质耐蚀船板、无菌不锈钢、节镍型不锈钢及下游系列产品。近期重点推动酒钢集团碳钢冷轧稀土涂镀板产业化工程和不锈钢产品开发铬钢酸洗线工程(投资2.5亿元)项目。依托酒钢集团等企业,以碳钢、不锈钢、铝材生产为基础,进一步扩展至铜、镍、稀土等相关领域,积极发展新型金属复合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引领国内新型金属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涉足航空航天、能源化工、交通运输行业,引领消费市场,建设新型金属复合材料工业体系。
2、嘉峪关工业园区铝加工产业园。支持酒钢集团联合广银铝业公司、中威斯铝业公司等企业形成铝材料产业链。支持广银铝业公司、中威斯铝业公司重点开发新型铝合金材料并向建筑业、汽车制造、手机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延伸。支持酒钢集团铝业板块重点提升品种质量,加快建设绿色短流程铸轧铝深加工项目,力争2018年8月全部投产,填补省内产品空白。同时,支持酒钢集团积极谋划主打产品为铝箔及航空材料的二期工程,提升铝合金材料产品附加值。
3、酒泉敦煌特种新材料产业园。依托敦煌西域特种新材料公司,构建聚芳硫醚从原料开发、合成、改性到最终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积极发展注塑级聚苯硫醚树脂、聚苯硫醚改性注塑件材料、工程塑料、电子封装和机械密封材料等,加快实施敦煌西域特种新材料公司聚苯硫醚产业链建设项目。2019年,建成甘肃省聚芳(硫)醚新材料创新中心并通过验收。2020年,争取申请建设国家聚芳(硫)醚新材料创新中心,建成年产20000吨PPS树脂系列产品生产线,向下延伸生产PPS改性材料10000吨的生产线及工程配套设施,形成产值11.73亿元。2022年,争取创建国家聚芳(硫)醚新材料创新中心和建成聚芳(硫)醚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科技园(孵化器),通过吸引20家左右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4、瓜州/肃州硅材料产业园。依托三星硅业、天富硅业等龙头企业及资源优势,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酒泉市充分利用该区域原有产业基础,在瓜州县和肃州区建立两个硅产业园区作为酒泉硅产业发展的中心,延河西走廊(敦煌、瓜州、玉门、酒泉、金塔)形成酒泉硅产业发展经济带。其中:瓜州产业园区以高载能硅产业为主、光伏制造产业为辅,肃州区硅产业园区以光伏制造产业为主、光伏配套产业为辅;敦煌围绕瓜州硅产业适度配套发展光伏制造产业,金塔县围绕肃州区硅产业适度配套发展光伏配套产业;酒泉所辖一区四县两市协调发展光伏应用,为硅产业特别是光伏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需求保障。到2020年,形成有机硅产能10万吨,光伏玻璃10万吨,多晶硅2万吨,多晶硅用石英坩埚2万只,高纯硅微粉3万吨。硅产业规模达到80亿元,比2016增加30亿元,初步形成西部最大、辐射全国的硅材料产业基地。
责任市州:嘉峪关市、酒泉市工信委,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省冶金有色协会,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兰白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兰州石化产业基地、兰州新区石化产业园、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北永新化工产业园、兰州金川科技园、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中区,打造有色金属、石化、电池、稀土、凹凸棒新材料产业基地。
1、白银公司/靖远刘川工业园区
有色金属新材料。依托白银公司、中瑞铝业公司等有色企业,致力于新产品、延伸产品产业的培育和孵化,打造兰白有色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高精度有色金属加工材和超微细锌粉、银粉、铜粉等高性能金属粉体材料,开发超微细氧化锌、碳酸钙、锌铝水滑石等高性能无机粉体材料;发展锌基微晶合金及新型减摩合金制备工艺技术,开发纳米粒子硬化型细晶耐磨衬板;开发铜铬锆系合金材料、框架材料、汽车用合金材料、轨道交通专用电缆及配件、铜钛合金、铜铝合金、锌钛合金、特种铜基合金等产品;开发电池行业、核电行业等专用的铅基合金材料及制品。到2020年,白银公司形成5到10个具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新产品生产线,5到10个新材料高端产品原始创新或进口替代生产线,完成系列相关产品和相关工艺产业化,技术有所突破,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新材料产品累计投资达到30.4亿元,产值达到100亿元,占企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基本完成从传统有色企业向高技术、新材料企业转型。
稀土功能材料。依托稀土公司,与北京有色总院、五矿北京稀土研究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昌大学等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做精做优做细稀土加工分离产业,延伸发展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六大类稀土应用材料和功能材料,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重点推进稀土公司1000吨钕铁硼永磁材料、1000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3000吨高纯稀土金属及特种合金、20000吨稀土高效催化剂等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建设1000万盏LED球泡灯、1000万盏日光灯、10万盏路灯应用组装生产线项目。
2、兰白化工新材料产业集中区
特种橡胶。依托兰州石化公司,以构建兰州石化特种橡胶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溶聚丁苯橡胶、异戊橡胶,替代天然橡胶进口;发展卤化丁基、氢化丁腈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探索不同橡胶品种的共交联技术,使高端产品牌号比例大幅提高,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推进兰州石化公司5万吨环保丁腈橡胶、6/4万吨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10万吨环保丁苯橡胶等项目建设。
高性能树脂及环保功能涂料。鼓励兰州石化公司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地方资本,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医用高档树脂、高压电线电缆用高性能树脂等产品产业化。依托西北永新、科天集团,重点发展建筑涂料、新能源涂料、高性能石化防腐涂料、功能型粉末涂料及固沙种草剂等专用产品,研发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特种涂料。重点推进科天集团10万吨水性聚氨酯、200万张水性智能皮革板和西北永新集团水性醇酸及钢结构防锈涂料产业化等项目。
异氰酸酯。围绕银光公司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产品,推进异氰酸酯系列化发展,重点实施18万吨TDI、XDI (对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AKD(烷基烯酮二聚体)、IP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
工程塑料。依托甘肃银光公司、敦煌西域新材公司等企业,提升聚碳酸酯等大品种工程塑料发展水平,发展高端牌号产品,积极促进一批国内目前尚属空白的特种工程塑料实现产业化。重点推进银光公司3000吨特种聚碳酸酯、敦煌西域新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00吨聚苯硫醚循环经济项目和兰州新区20万吨聚碳酸酯、4万吨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万吨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等项目建设。
高性能氟材料。发挥白银氟化工产业优势,依托白银中天化工公司等企业,促进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发展,为我省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产业提供配套。重点推进1万吨HFC-152a(二氟乙烷)、1万吨/年PVDF(聚偏氟乙烯)、2万吨电子级氢氟酸、0.4万吨六氟磷酸锂等项目。
功能性膜材料。发挥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优势,进行中空纤维纳滤膜研究及产业化,优化复合隔膜产品质量,扩大应用范围,发展苦咸水淡化、MBR(膜生物反应器)、微生物水处理、膜集成污水处理及模块化污水处理等技术。
润滑材料和特种涂料。充分利用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在高性能润滑与防护材料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引进一批有实力企业,加快兰州化物所聚合物自润滑材料、高温润滑抗磨损材料、固定润滑轴承和轴衬材料、润滑油脂及密封材料等一系列成果转化,促进超细硬质合金、轮船防污涂料、防腐涂料、疏水涂料、疏油涂层、光热防结冰涂层、有机硅防水防油涂层、防凝露涂层、防雾涂层、柔性纳米防水材料、防尘抑尘材料、3D打印材料的就地产业化。到2020年,争取高科技润滑、密封、涂料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
高性能纤维。依托蓝星公司、郝氏碳纤维、平凉康博斯特、新西北碳素科技等企业,扩大高强型碳纤维原丝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发展碳纤维基础材料、复合材料制品、新型无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PTT纤维等高端产品,加大碳纤维在航天航空等军工领域和碳纤维增强汽车零部件、碳纤维体育休闲用品等高端民用市场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郝氏炭纤维公司500吨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300吨碳/碳复合摩擦材料等项目建设。
3、兰州金川科技园/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电池材料集聚区。依托兰州金川科技园、大象能源、中天化工、宏氟锂业等企业,发展系列四氧化三钴、三元前驱体、高品质球镍、纯相球镍、覆钴球镍等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支持兰州金川科技园瞄准新能源市场,以镍钴锰三元动力电池材料为主要战略发展方向,不断解决产业化过程中装备和工艺上的技术难题,引入外部战略资本、产业链资本、技术资本和电池正极材料、电池组装、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等企业,共同打造电池材料产业园区。到2020年,力争金川电池材料产业园产值达到110亿元。重点推进兰州金川科技园5000吨四氧化三钴和1.5万吨三元前驱体、兰州方大炭素公司300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金川公司电池材料产业发展目标
4、兰州连城海石湾工业区电池负极材料和碳材料集聚区
依托方大炭素等企业研发生产超大高石墨电极、新型高炉炭砖、石墨阴极、特种石墨、核电炭/石墨、炭/炭复合材料、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氟化石墨、光伏用炭/石墨等高端产品,发展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烯等新兴高科技碳材料,推进方大炭素公司300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拓展炭素新材料应用领域。
5、西北永新化工园区/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凹凸棒材料集聚区
依托兰州化物所、兰州大学、西北永新公司、甘肃海瑞达生化公司、白银丰宝农化科技公司、白银昊地矿业公司、甘肃昊洲肥业公司、甘肃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等高等了企事业单位,在兰白地区布局一批凹凸棒新材料项目。推动西北永新化工公司上马黏土矿物纳米复合杂化颜料(钴蓝)生产项目,争取钴蓝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带动鉍黄等其他杂化颜料项目落地。鼓励白银、张掖和其他凹凸棒资源富集区投资凹凸棒石霉菌毒素吸附剂、凹凸棒石重金属土壤修复剂、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农林保水剂等,逐步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土壤治理、环境保护、畜牧养殖、医药、旱作农业、荒山造林领域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和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责任市州:兰州市、白银市工信委,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省冶金有色协会,完成时限:2020年
(四)定西巉口工业园区生物质材料聚集区
依托定西圣大方舟淀粉、蓝天淀粉、鼎盛淀粉等一批变性淀粉生产企业,开发延伸生物质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变性淀粉基食品添加剂、高级生粉、油炸裹粉、无矾粉制品、功能粉制品、复配类粉制品、调味品等食品添加剂及健康食品,生物质涂料、生物质水性木器漆、生物质粘合剂、装饰性板材等生物质绿色涂层系统,腻子粉(膏)添加剂、建筑胶浆、印花糊料、有色金属矿粉粘合剂、淀粉基降解材料等环保生物基新材料,医药用变性淀粉、植物空心胶囊、爽身粉、复方功能软胶囊、益生菌高膳食纤维制剂、维生素复合软糖制剂、中药制剂开发等医药用辅料及保健产品。到2020年,争取淀粉生物质新材料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责任市州:定西市工信委,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完成时限:2020年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省还将在绿色镀膜新材料、石英玻璃、绿色建筑材料、新型筑路材料(土凝岩)、核辐照材料、蓝宝石材料、甲烷转化聚烯烃催化剂、农林保水剂等领域进一步加大科研和产业投入,培育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骨干企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完善产业政策引导。加强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导,强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引导,加强产业链布局谋划,使资源聚焦于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有利于抢占发展先机的新材料产业领域。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产品和相关先进技术,对列入相关规划和专项计划的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项目,优先组织实施。(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二)鼓励设立新材料研究院或产业联盟。鼓励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大型企业成立投资收益型、知识产权收益型、技术服务型新材料企业研究院,加大科技牵头人参股比例,允许科技牵头人做大股东和直接负责管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支持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参与,组建各类新材料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中攻克一批制约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2020年)
(三)构建支撑产业发展人才体系。鼓励新材料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扶持等方面先行先试,依托重点企业、联盟、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工学、工程研究生,培育一批产业工人、技术骨干与创新团队。鼓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及科研带头人给予薪酬分红、股权或期权激励,为新材料产业发展聚集人才。(责任部门: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完成时限:2020年)
(四)拓展延伸新材料产业链。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形成若干个产业链完善、配套齐全、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鼓励新材料企业建立灵活、规范的企业制度和决策机制,采取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形成一批专优特新的新材料中小企业,实现“由专至精、由精至强”。(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五)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探索开展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保险补偿试点,积极推动我省有优势的新材料列入国家定期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争取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专项项目,鼓励政府采购优先选用新材料产品。组织开展新材料应用示范,依托龙头企业和下游用户建立一批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推动新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促进,加快释放新材料市场需求。通过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现场推介、信息发布等方式,推进新材料生产企业与工程设计、应用单位的供需对接,鼓励下游行业使用新材料。(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六)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材料融合发展,推动新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开展新材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积极发展新材料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研究制定新材料数据采集和共享管理制度,建立新材料数据库,支持开展新材料试验大数据分析,利用互联网开展新材料设计解决方案、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检验测试等服务。(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鼓励支持甘肃新材料企业加强与中航、中核、中船、中电等军工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打造高性能材料、高性能装备军工产业。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军用新材料的研制与生产,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促进军民两用新材料相互转化应用。(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八)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利用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甘肃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等,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落实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债券和并购重组。(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完成时限:2020年前)
(九)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的省级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强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衔接,协调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督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优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配置,形成协同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督促各市州和有关企业与省上统筹联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重点任务和项目建设。(责任部门: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附件:
1.新材料产业专项行动方案重点项目表
2.园区、企业、关键技术对标样本
3.省内新材料相关技术与团队背景介绍
(来源:甘肃省工信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