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首页 协会概况 新闻资讯 行业·产业资讯 市场观察与分析 化工科技 专访及论坛 官方期刊 专家库 企业风采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政府新闻
行业新闻
联合会新闻
协会新闻
会员资讯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内蒙古自治区煤制燃料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
作者:  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7/5/17  点击量:1303 次  关闭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
《内蒙古自治区煤制燃料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
的通知
 
内发改能源字[2017]466号
 
各盟市发展改革委,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自治区能源开发局组织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煤制燃料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内蒙古自治区煤制燃料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4月17日
 
内蒙古自治区煤制燃料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开发局
 
    本规划是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内蒙古煤制燃料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煤制燃料是指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天然气(甲烷气)等液体或气体燃料。煤制油、煤制气及多种产品联产的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均属于本规划所称煤制燃料产业。编制煤制燃料产业发展规划对指导全区煤制燃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推进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国家规划、政策以及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十一五”以来,国家在我区布局的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建成投产,我区煤制燃料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和发展,煤制燃料示范项目工艺不断完善、技术不断进步、运行日趋稳定,在项目建设、经营管理、技术验证和创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15年底,全区已建成煤制油产能124万吨、煤制气产能17.3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已建成煤制油、煤制气产能的52%和56%。2015年,全区煤制油、煤制气产量分别为91万吨、9亿立方米,分别占当年全国煤制油、煤制气产量的79%和48%,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煤制燃料产业的主战场。与之相适应,煤制燃料产业相关技术开发和储备、人才队伍、管理政策等配套支撑体系也初步建立。
2. 示范水平不断提高
    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的全国首套装置均在我区建成并投入生产,我区煤制燃料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成就,在技术路线、设备选型、安全环保、成本控制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投产运营以来,生产负荷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已趋于稳定,基本上取得了工业示范的成功。以示范装置为基础,在产品精细开发、特殊污染物治理、节能节水减排、关键设备自主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技术创新成果,为进一步升级示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2015年底,我区获国家支持开展前期工作的煤制燃料项目9个,煤制气建设规模340亿立方米/年,占全国的43%;煤制油建设规模933万吨/年,占全国的66%。全区煤制燃料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其中已经有5个项目具备核准条件,伊泰200万吨煤制油项目、北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呼伦贝尔圣山洁净能源有限公司褐煤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已列为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新建项目,为我区煤制燃料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主要问题
1. 示范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
    已投产煤制燃料项目在成本控制、设备选型、工艺优化、废水处理、节能降耗、产品方案、运行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为提高示范装置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效益,有必要对现有装置进行填平补齐或进一步优化。
2. 项目投资动力有所减弱
    我区煤制燃料项目投资主体主要来自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需求下降等因素,煤炭、电力、化工类企业收入下降导致投资能力下降,特别是国际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煤制燃料项目经济效益下降,且项目筹备和建设周期长,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动力。
3. 产业系统集成难度加大
    煤制燃料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煤制燃料项目建设需要雄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储备,涉及煤炭、化工、油气等多个领域,需要项目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多方面的高级人才,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有在相关领域具备雄厚实力的企业才能较好的承担和完成国家安排的示范任务,这对于多数投资者都是不小的挑战。推进煤制燃料项目在煤炭、水资源配置以及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发展形势
(一)比较优势
1. 部分地区水煤组合条件较好
    我国总体而言水资源与煤炭资源呈现逆向分布特征,但我区部分地区具备较好的水煤组合条件。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煤化工就近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我区黄河沿岸盟市和东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煤组合条件较好,特别是鄂尔多斯等地区适合布局和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
2. 具有明显的区位和成本优势
    我区发展煤制燃料产业不仅具有资源优势,而且靠近京、津、冀、鲁和东北三省等主要油气消费市场,发展煤制燃料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因而也是一个重要的油气消费市场,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更进一步提升了该地区对清洁燃料的需求。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亟需通过原料接续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区同时靠近环渤海和东北地区,不仅为煤制燃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使得煤制燃料产品具有相对成本优势。
3. 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
    2015年,全区煤炭产量9.1亿吨,发电量达到3920亿度,全区220千伏变电容量达到1亿千伏安以上,全区煤炭、电力工业的雄厚基础可为煤制燃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区已有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11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工业园区)72个,其中主导产业含有化工产业的园区超过20个,多数园区具有较好的配套条件和产业基础,有利于承载煤制燃料及配套项目。已建成的西气东输管道、陕京线以及目前在建和拟建的陕京四线、鄂尔多斯—安平—沧州输气管道、蒙西煤制气外输管道等国家天然气管道主干线为我区煤制天然气外输提供了充分保障。
(二)外部机遇
1. 清洁燃料需求持续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在新常态下实现较快发展,带动基础能源产品特别是清洁燃料需求持续增长。当前我国电力消费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46%,而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水平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和25%、不足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4和1/10,油气消费水平总体滞后于电力消费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和内需比重提高将是两个重要趋势,未来我国油气消费增速将高于电力消费增速。车用和家用能源将成为主要增长点,煤制燃料产业面临重要的市场机遇期。
2. 能源体系革命深入展开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能源生产体系、供应体系、价格体系等将发生重大变化。能源供应主体和供应途径多元化,油气管道输送体制、能源价格体系改革将为煤制燃料产业与现有油气市场融合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竞争性市场环境。同时,煤炭作为我国一次能源主体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但利用方式将发生变革。煤制燃料作为一种“本质清洁”的煤炭利用方式,相对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煤炭分散燃烧受限范围扩大、电力市场增长放缓等因素加剧了煤炭产能过剩,建设煤制燃料项目将成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煤炭价格处于相对低位,也是煤制燃料成本降低的重要因素。
3. 煤制燃料技术持续进步
    我国煤制燃料相关产业技术持续取得进步,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工艺,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工艺技术、能效、环保等水平不断提高,费托合成、甲烷合成等核心技术不断有新的突破。产业技术进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项目经济效益水平,将为我区加快提升煤制燃料产业发展水平提供根本保障。
(三)面临挑战
1. 生态文明提出更高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十三五”期间主要目标之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同时,我国碳排放国际承诺对煤制燃料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煤制燃料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升级、加大投入,切实提升环保水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 节能减排调控力度加大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行更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节能减排政策,对各省、市、自治区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其中,对水资源“三条红线”进行全面管控,对能源消费将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煤制燃料项目水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量绝对量大,必须加强统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国际能源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煤制燃料的市场空间、产品价格和经济效益与国际能源市场紧密相关。2014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形势急剧变化,国际原油价格从最高140美元/桶左右最低降至30美元/桶以下并长期在低位徘徊,使现有煤制燃料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拟建煤制燃料项目的投资动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未来一个时期内国际能源价格的低位运行和波动仍将是煤制燃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局出发,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导向,以产业升级示范为主线,加强煤制燃料自主创新,推动重大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先进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煤炭转化效率和效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降低工程造价和生产成本,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将煤制燃料产业培育成我区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量水而行,严格环保标准。将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坚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禁挤占生活、农业和生态用水。落实《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环办〔2015〕111号),坚持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并重,处理好产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煤炭资源清洁转化。采取有力的节水和环保措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煤制燃料产业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科学布局,掌握发展节奏。严格按照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考虑环境容量、资源条件、生态安全以及产品市场、配套管道建设等因素,合理规划和布局煤制燃料项目,合理掌握发展节奏,稳步推进煤制燃料产业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提高升级示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自主创新作为煤制燃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产业重大需求,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系统优化集成、关键装备、环境保护等自主创新成果的全方位升级示范,牢牢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逐步推进煤制燃料产业高标准、高水平升级示范。
    产业融合,促进高效发展。鼓励跨行业、跨地区优化配置要素资源,积极推广煤基多联产技术,促进煤制燃料产业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正确处理与地方城市之间的关系,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负外部性,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居民生活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内煤制燃料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与京津冀、东北等地区协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全面落实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有关我区煤制燃料项目的各项技术示范任务,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煤制油项目新开工规模达到296万吨、煤制气项目新开工规模达到120亿立方米,煤制油、煤制气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原料煤耗、新鲜水耗达到国家制定的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项目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的基准值,力争达到先进值(表1)。到2020年,区内建成的示范项目实现安全、环保、稳定运行,产业示范的自主技术和装备可靠性得到验证,形成技术路线比较完整、产品种类比较齐全的煤制燃料产业体系,为煤制燃料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表1. 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煤制油
(直接液化)
煤制油
(间接液化)
煤制天然气
 
基准值
先进值
基准值
先进值
基准值
先进值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吨标煤/吨(千标立方米)
≤1.9
≤1.6
≤2.2
≤1.8
≤1.4
≤1.3
 
单位产品原料煤耗,吨标煤/吨(千标立方米)
≤3.5
≤3.0
≤3.3
≤2.8
≤2.0
≤1.6
 
单位产品新鲜水耗,吨/吨(千标立方米)
≤7.5
≤6.0
≤7.5
≤6.0
≤6.0
≤5.5
 
能源转化效率(%)
≥55
≥57
≥42
≥44
≥51
≥57
 
注:
①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项目要求达到按产品加权平均后的指标;
②以褐煤等劣质煤为原料的项目可适度放宽指标要求。
 四、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重点开展煤制油(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产业示范,落实续建和新建项目示范任务,支持国家储备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加强自治区储备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一)煤制油产业示范
    伊泰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重点加强产品开发和调节,进一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生产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一期工程第一条生产线重点扩大部分瓶颈装置能力,尽快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在总结第一条生产线运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煤直接液化技术,启动建设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一期工程第二、三条生产线,改善循环溶剂油平衡,开发超清洁汽、柴油以及军用柴油、高密度航空煤油、火箭煤油等特种油品的生产技术,利用石脑油、液化石油气生产芳烃、丙烯等化学品,加强液化残渣的高效利用,建成煤基综合能源化工示范项目。
    开工建设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重点开展改进型费托合成反应器和第二代费托合成催化剂示范、日投煤量4000吨自主大型粉煤气化炉工业化示范、百万吨级费托合成及油品加工成套技术和关键装备工业化应用、煤炭间接液化工艺流程优化示范。
(二)煤制天然气产业示范
    大唐克旗煤制气示范项目重点加强第一条生产线煤质管理、装置运行优化,降低能耗物耗,完善环保设施,在此基础上尽快建成第二条生产线并完成第三条生产线方案优化和工程建设,尽早达产达效。
汇能煤制气示范项目重点修正和完善第一条生产线控制、材料、给水、供电方面在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完善成本控制和产品销售方案,在此基础上抓紧启动续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开工建设内蒙古北控京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重点开展新型高压固定床气化工业化示范、自主甲烷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高含盐废水资源化利用示范。
稳步推进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储备项目(专栏一),积极争取国家择优将符合条件的储备项目调整为“十三五”新建项目,力争调整为新建项目的煤制气建设规模达到80亿立方米以上。鼓励国家储备项目积极承担以下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任务:大型化环保型固定床熔渣气化技术研发,处理能力1500—2000吨/日气化炉工业化示范;固定床和气流床组合气化技术的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烷化成套工艺技术研发,开展10亿立方米/年及以上规模的工业化示范;先进高效的酚氨回收、含酚废水生化处理、高盐水处理等技术研发,加强各单项技术的优化集成;煤制天然气联产油品和化学品示范,提高项目生产的灵活性和综合效益;以大幅提高合成气中甲烷比例为目标,开展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气化技术和催化气化技术的研发、试验示范。
 
专栏一  “十三五”煤制气国家储备项目
 
内蒙古兴安盟煤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新蒙能源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内蒙古华星新能源有限公司40亿Nm3/年煤制气示范项目、建投通泰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中国海油鄂尔多斯40亿标方/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内蒙古国储能源有限公司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渤化集团内蒙古能源化工综合基地一期工程、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
 
(三)低阶煤分质利用产业示范
    开工建设呼伦贝尔圣山洁净能源有限公司褐煤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重点开展热溶催化技术(高液体收率的褐煤催化加氢热解技术)工业化示范。
开工建设内蒙古京能锡林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褐煤热解分级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开展两段转体炉煤热解技术百万吨级工业化示范、半焦水煤浆气化工业化示范、低温热解与间接液化技术组合示范。
(四)自治区储备项目前期研究
    将配套建设条件较好、前期研究工作有一定深度的煤制燃料项目列为自治区储备项目。自治区储备项目主要为“十三五”以后实施做准备,其中,企业投资积极性较高、资金和技术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项目配套条件较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且前期研究工作具有一定深度的项目争取调整为国家储备项目;经过充分研究论证,明显不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取消自治区储备项目资格。推进自治区储备项目前期研究工作要执行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要接近或达到国家先进值。为提高煤制燃料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调峰能力,自治区鼓励煤制燃料与化工多联产、产品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专栏二  “十三五”煤制燃料自治区储备项目
 
中国庆华内蒙古中科煤基清洁能源多联产项目、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煤制气二期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内蒙古中鑫能源有限公司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是我区煤制燃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制约煤制燃料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煤制燃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强化规划调控引导作用
    严格按照规划推动煤制燃料示范项目,落实示范任务,建立示范项目的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续建项目要按照国家核准的产能规模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达产达效;列入规划的新建项目应抓紧办理项目核准的申报材料,尽早获得国家核准并按照核准文件批复的建设内容进行建设;国家储备项目申请核准前应首先申请国家调整为新建项目;自治区储备项目待争取调整为国家储备项目后正式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对主动放弃、推动不力、进展迟缓、无故拖延的项目,取消新建项目或储备项目资格,同时根据国家政策、技术发展及市场变化情况,研究论证新的示范项目并择优增补纳入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有关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煤制燃料项目顺利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监管工作,严禁项目违规审批、未批先建。
(二)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支持煤制燃料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等单位,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先进成果转化,加大对技术转化过程中高投入、高风险环节的支持力度,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通道。加强煤制燃料领域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发挥其吸引与培养人才、汇聚创新资源的作用,提高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列入规划的煤制燃料项目,各地区、各部门要在资源配置、规划选址、土地预审、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方面积极给予支持。对有关煤制燃料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充分考虑煤制油与炼油行业的不同特点,研究适用于煤制油品的税收政策,争取国家在低油价条件下对煤制油生产企业给予消费税减免等政策支持。推动煤制燃料企业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自备燃煤发电机组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其自用有余的上网电量可以享受超低排放电价支持政策。
(四)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统筹考虑煤制燃料项目资源配置、目标市场、配套管道建设等问题,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建有关企业和企业集团,使煤炭供应和运输企业、煤制燃料生产企业、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营企业等利益悠关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能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保障煤制燃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推动市场公平准入
    加强煤制清洁油品和煤制天然气市场推广应用。支持煤制油企业公平进入清洁油品批发和零售市场,逐步拓宽销售渠道。支持煤制天然气企业与下游用户直接签订售气合同,落实气量和价格,并与管道企业(或由下游用户与管道企业)签订管输服务合同,通过多方协商共同承担天然气调峰任务。推动天然气管网设施、成品油管网设施分别向煤制天然气、煤制油品公平开放。鼓励煤制油(气)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输送油(气)管道。
(六)推动有关标准体系建设
    以标准化工作改革为契机,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煤制燃料行业标准化体系。加大对煤炭深加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加快制定产品、安全、环保和方法类等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推进装备、工程设计与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以高质量标准引领和规范产业发展。
(七)加强各类风险防控
    全面加强环境、安全、社会稳定等各类风险防控。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和投产运营等各个环节的环境、安全管理,确保万无一失。依法开展煤制燃料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民意征集力度,加强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全程监管。妥善处理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涉及周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积极引导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附表:内蒙古自治区煤制燃料“十三五”重点项目表
 
内蒙古自治区煤制燃料“十三五”重点项目表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
总投资
(亿元)
建设起止年限
续建项目(3个)
1033
1
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一期工程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圣圆煤化工基地)
年产324万吨油品
555
2010-2020
2
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克什克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313
2009-2020
3
内蒙古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圣圆煤化工基地)
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气
165
2010-2020
新建项目(4个)
661
1
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大路工业园区)
年产200万吨油品
291
2017-2020
2
内蒙古北控京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大路工业园区)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230
2017-2020
3
呼伦贝尔圣山洁净能源有限公司褐煤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谢尔塔拉镇(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
年产液化油33.12万吨、热熔胶51.82万吨、LNG9.63万吨
27
2017-2020
4
内蒙古京能锡林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褐煤热解分级综合利用项目
锡林郭勒盟东乌旗(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
年产柴油28.206万吨、石脑油18.532万吨、润滑油基础油16.64万吨、LPG5.346万吨、液体石蜡4.6万吨、高熔点费托蜡2.16万吨
113
2017-2020
国家储备项目(8个)
2531
1
内蒙古兴安盟煤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
兴安盟科右中旗(百吉纳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布里亚特产业园)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302
2
新蒙能源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工业园区)
年产80亿立方米煤制气
534
3
内蒙古华星新能源有限公司40亿Nm3/年煤制气示范项目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254
4
建投通泰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大路工业园区)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286
5
中国海油鄂尔多斯40亿标方/年煤制天然气项目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大路工业园区)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224
6
内蒙古国储能源有限公司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
包头市土右旗萨拉齐镇(新型工业园区)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235
7
渤化集团内蒙古能源化工综合基地一期工程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大路工业园区)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联产75万吨烯烃
484
8
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镇(伊敏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212
自治区储备项目(3个)
1702
1
中国庆华内蒙古中科煤基清洁能源多联产项目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托清工业集中区)
年产60亿立方米煤制气、500万吨煤制甲醇、400万吨甲醇制汽油、芳烃及其它化学品,300万吨焦油加氢
825
2
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煤制气二期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克什克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
257
 3
内蒙古中鑫能源有限公司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
年产柴油90.69万吨、汽油297.97万吨、LPG43.18万吨、LNG10.44万吨
62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协会概况  |   新闻资讯  |  化工科技  |  官方期刊  |  专家库  |   企业风采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晋阳街纳达大厦   电话:0351-7021123    邮编:030006
版权所有: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 Copyright   201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晋ICP备16008084号-1
技术支持:太原天祥科技